close
哀傷調適

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無數的哀傷經驗,從小時候丟掉一隻心愛的玩具熊、重新分班、鄰居搬家、畢業,到父母親到外地工作、分居、離婚、甚至生病、死亡,再到自己失戀、離婚、生病、生育,人生似乎有一條隱形的、與失落有關的線,將一連串的記憶串連起來,而每個人也都得不斷地從失落的哀傷中站起來,重新面對人間的現實。

什麼是「哀傷」?「哀傷」是人們對於「失落」所產生的一種正常而自然的情緒反應。哀傷的反應是複雜的,有時候不僅會有單純的哀傷反應,還會涉及其他更多的認知、行為與情緒反應。有些哀傷反應是正常的,但是有些哀傷反應會延遲出現、壓抑、過度強烈或持續過久,變成未完成的、慢性化哀傷,影響生命的能量與人際關係。

正常的悲傷反應包括:

1.生理/感官/知覺方面:胃部空虛、胸部壓迫、喉嚨緊、對聲音敏感、呼吸急促與窒息感、肌肉無力、缺乏精力、口乾。

2.認知方面:不相信、困惑、沈迷於思念、感覺死者仍然存在、幻覺。

3.感覺方面:悲哀、憤怒、罪惡與自責、焦慮、孤獨、疲憊、無助、震驚、苦苦思念、解脫、輕鬆、麻木。

4.行為方面:失眠、食慾障礙、心不在焉、社會退縮、夢到失去的親人、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、尋求與呼喚、嘆氣、坐立不安或過動、哭泣、舊地重遊與隨身攜帶遺物、珍藏遺物。

哀傷是一種循環的、非線性的歷程,研究哀傷的學者認為完整的哀傷歷程會反覆經歷以下階段:

1.否認事實:處於震驚狀態當中,不相信事情真的會發生在自己身上,不想去看、去聽、去接觸。

2.滿腔憤怒:將內心的挫折投射到外界,想要找個對象為整件事情負責,歸罪於他人、機構、社會,也可能歸罪於自己。

3.討價還價:擺盪於承認事實與拒絕事實之間,企圖修改事實,減少損害、尋求彌補,向外界、甚至命運之神討回公道。

4.陷入憂鬱:發現既成的事實無法改變,但心理上還無法接受,陷入無助、無奈準備開始面對與處理。

5.接納事實:接納失落為人生必要且不容否認的一部份,從失落當中得到成長與學習,找到失落的正面意義。

失落的歷程並不會依照上述階段循序前進,進進退退是經常會有的現象,有時有時也會在各階段之間跳躍擺盪,要真正走完整個歷程,有時候需要比較久的時間。在往後的人生過程當中會出現許多狀況,再度引發內心的記憶與哀傷反應,只不過當哀傷再度回來的時候,它的強度不一樣,當事者的心情與體會也不一樣,這並不因此表示他退步了。

對於哀傷階段,哀傷調適有幾個重要的任務,包括:

1.覺察失落:承認自己失落,了解自己失落什麼,有些失落的東西是具體的(例如:財物),有些失落的東西是抽象的(例如:愛),而經常我們是同時失落了前述二者。

2.經驗哀傷:允許自己去體驗自己的各種哀傷反應,社會有許多人際關係與規矩會妨礙我們去體驗自己的哀傷,必須給予自己的反應一個正常的許可。

3.接受責任:沒有任何人可以像我們自己那樣體會到真實的哀傷反應,也沒有任何人可以決定或者代替我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。

4.溝通感受:找一個接納與信任的人,向他溝通自己的哀傷,那個人最好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,而目前已經完成部份的哀傷歷程,願意傾聽自己的哀傷經驗。

5.重新適應:回到現實生活中,面對失落所導致的改變,逐步建立新的生活秩序、生活方式與人際關係。

6.遠離失落:「春去春又回」,只是這次的春天,有了不同的意義與內涵。過去的終於屬於過去,不再一直干擾現在與未來的生活。雖然經過努力與掙扎,有些人還是無法走出哀傷,一直承受哀傷之苦,這時就要找出病態的哀傷反應,並尋求醫療機構的專業協助,因為有些哀傷感受會串連著許多新舊、深淺的不同傷痕。病態的哀傷反應包括:

1.嚴重、持續或無法控制的情緒、行為、負面想法、生理困擾與人際衝突。

2.出現異常的精神症狀。

3.自傷或傷人。

4.酒精或藥物濫用。

5.日常功能顯著且持續地下降。

最後,一般人對於哀傷常存在著許多的誤解,這些誤解會妨礙當事人溝通悲傷與走出悲傷,需要用新的視野去思考:

1.「不去管它就沒事了」--視而不見。

2.「找個替代品會比較好」--補償作用。

3.「太哀傷是不好的」/「不要哭了」--壓抑感情。

4.「自己的哀傷不要影響別人」--獨自悲傷。

5.「時間會沖淡一切」--被動等待:。

6.「終生罪惡」與「悔不當初」--自我懲罰。

7.「不要再相信、期待與親近」--自我保護。

8.「過去的事別再提了」--埋葬感情。

9.「不要難過/堅強起來/節哀順變」--戴假面具。

10.「吃些藥、喝些酒會舒服一點」--自我痲痹。

11.「一說再說使人心煩」--節制情感。


作者:台北市立療養院 臨床心理師 楊大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n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